宅客聊老子第10章之万物一理

爱国治民,能无为乎

这就太大白话了,不聊了。

天门开阖,

前三句讲的是修身,通过修身,达到无为之境,在老子看来修身和治世遵循的完全是一个道理。

前几天的罗辑思维,罗胖在介绍《天演通论》当中的。

万物一理具体是个什么概念,大家自己去找前两期的罗辑思维去看吧,本宅就不细致介绍了,这里给老罗做个广告,老罗欠了我一个广告。

修身用无为,治世用无为,二者一理,这就是老子里面的万物一理,如果你说这里只有二啊,哪里有万?如果你不能举一反三,不能由而推演出三,然后推演开来,告诉你二你就认为只有二的话,那似乎有点二了吧。

自古以来就有用老子来修炼的,有用老子来指导治理国家的,有用老子来用兵的,有用老子来练太极的,有用老子来解决问题的,有用老子来看风水的,还有用老子来搞阴谋诡计的,万物本是一理,看不透的是你

“天门”历代都有多种的解释,我们用边界最小的一种来解释吧,不然太大了,我们看不清,我们人用眼、耳、鼻、舌、身五根来解除这个世界,这个世界就是天(要抽象的去想),那五个根就是通往天的门,这个坛经上的说法也是一致的。

我们通过“。

能为雌乎?

“雌”静应的意思。

无论外界是如何变化的,我们能否做到用无为之静,来进行应对?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古代圣贤讲究“内胜外王”,前三句“营魄抱一,专气致柔,涤除玄览”此为内圣;后面三句“爱民治国,天门开阖,明白四达”为外王。

很多人多了几本古圣先贤之书,都知道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无为而治,也不知道他是偷懒还是真的在追求最高境界,反正他最求的是无为,但他不知道,要做到无为而治是有非常难以达到的前提的,那就是“明白四达,能不知乎”,就是要对全局有洞悉的能力,不能有死角,不能有看不明白不通彻的地方,这岂是你只看过两本圣贤之书就能达到的境界,你还是通过有为,一点点的去练,一点点去明白吧,什么时候做到“明白四达,能不知乎”再来谈无为吧。

读过佛学相关经典的人此时眼睛是否亮了,“明白四达,能不知乎”这个说的是否是遍知啊!是的,这个就是遍知,契入了道,自然会遍知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这句话直白的翻译就是:让万事万物自由的生长繁殖,生长出万物、养育万物而不占为己有,作万物之长而不主宰他们,这就是“玄德”。

内圣外王,无为而治就是这个状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用的都是这16个字,古人认为,遵循这16个字,不但自身可得长生久视,家国亦可以得长生久视,这就是我们自己的“万物一理”

宅客聊老子第10章之道常清净

涤除玄鉴,能无疵乎?

鉴就是镜子。

直接的翻译:打扫镜面,能做到没有一点污渍吗?

这句是否让人联想到《坛经》当中,六祖的师兄神秀大师的偈子: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勤拂拭的是什么?是如明镜的心。

古人常用镜子比喻心,佛家也经常用镜子通过比喻的方式,来印证心性的见解。

镜子能照万物,我们心也能照见万物;镜子会被污渍染污,影响了镜子的明亮;我们的心也同样会有染污;无论镜面多脏,镜子能够照见万物的本性不会改变;我们的心无论现在多么染污、多么迷失,但它的佛性永远是光明的,只是没有展现出来,是被我们的烦恼给障盖住了。

这一句就是以镜子比喻心,要时常关照自己的心,时常发现自己的烦恼、执着,然后“涤除”自己的烦恼、执着。

关键是后面一句,“能无疵乎”,“涤除”若要是有痕迹,那能做到“无疵”吗?无论你是用湿手巾还是干抹布,请问能做到真正的无疵吗?只能做到看上去干净了,但实际上细小的灰尘还是会有的。

为什么当年五祖说神秀大师当时还没有悟道,原因就是这样,只要你是在拂拭,你永远擦不干净,看起来干净,那离真正的道还远着呢!

那可怎么办?急死宝宝了。

要按六祖的办法来办,六祖当年写的是: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见敦煌本坛经)

达到了大圆满本来解脱的境地,如到金州不见土石,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涤除玄鉴,能无疵”。还有能涤除和所涤除的时候,是涤除不干净的,是会有疵的。

那么怎么能到本来解脱的境地呢?本宅聊老子聊形而上的东西,具体的方法,大家自己去找吧,我只能告诉你,方法是有的。

宅客聊老子第10章之身心合一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载为语气词,营魄即魂魄,“抱一”抱元守一之义。

魂魄这个东西,神叨的,说起来叫人有点怕怕的。魂是什么东西,我们现在不是称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吗,现在还是承认灵魂这个词,那灵魂是神么?就是人的心;魄这个东西现在还在用,就是体魄,魄指人的形体。本宅这样一解释不就不吓人了,实际上营魄指的就是身心两个方面。

这两个东西是不能分离的,一旦分离了,人就死了。

这句话也透露了,人要想长生久视,必须在身心两个方面进行锻炼,光练形不行,光练心也有偏失。

现在很多的健身方法,实际上只在魄上锻炼,魄倒是健了,忽略了心,结果康没了,没有了康的健,也就不称之为健康了。很多体育健将早逝的有很多,很早就得很多病的比比皆是。

古人所传的锻炼方法,如内家拳、道家的功夫,都是身心的共同锻炼。而且立意非常之高。高在哪?高就高在后面的“抱一”上,内家拳、道家的功夫都讲究要静修,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打坐、站桩,通过这些精修来悟道,悟了道,才能抱元守一,这个时候才能达到身心的完美合一,而达到“无离”的状态,我们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作为一般人来讲,一生当中最接近道的时候实际上是在婴儿的时候,那个时候的身体也是最健康的,气脉是畅通的,不太容易得病,心灵也是最干净的时候,也没有太多的私心杂念。婴儿保有人类天真完美的东西,经常观擦儿童的举动,能让成年人学到很多东西。

小孩子的心里没有太多的概念和分别,注意力在集中的时候会很集中,没有杂念使之分散,这就是“专气”。

什么是“柔”,由于还没有产生很多概念、分别,这时候的心是很放松的,是很柔的,当一有了概念,一有分别,“刚”就产生了,就不柔了。

人在婴儿阶段是与道相合的,也是有德的时候,性本善实际上是从这个角度说的;当人开始有了执着有了分别之后,慢慢的就离道渐远,这个时候也是从婴儿开始的,性本恶是从这个角度说的。

修行或者练太极拳等内家拳,就是认清自己后天产生的分别执着,通过长期的锻练,再去掉这些东西,恢复自己婴儿的状态。

本宅见过的太极高手都是能做到营魄抱一无离,专气至柔如婴儿。身心合一才是真正的高手

宅客聊老子第9章之以藏为用

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持而盈之不如其己

表面含义:用手捧什么东西,不要太满,适可而止,差不多就行了。

往深了讲,做人不要太自满,差不多就行了。说话办事,不要把话说满了,把事做绝了,留一点余地给别人也给自己。

读到这,你要是能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说明前面几章读过之后你是有思索和收获的。什么问题呢?就是—这句和道、和德有什么关系?

为什么要能提出这个问题?不知道的,再看看前面几章。

本宅解释一下,这个余地是什么?是不是空的?空是什么?是不是道的一个特征?这是不是和道有了关系?这句话是不是在说“道”?

那和德有什么关系呢?讲到的应用,是不是就是德?做事给别人给自己留余地,是不是就是德?

按照这种方式看道德经,有没有新的收获和更高的收获,不用我说,有没有感觉你自己知道。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把刀刃打磨得太锋利就容易崩刃,不能长久。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满屋的金银财宝,一大堆财产,惦记的人多了,想守住,安稳的过日子就有点难了。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有钱有势且装B,早晚完蛋,不得善终。

例子不举了吧,这些年大家看到的还少吗。

本宅不是在讲课,实在聊老子,所以想到那就聊到哪,前两天有人说,你聊老子,这么高深高档的东西,语言能不能文明点。

我反问道,老子是用什么语言写的道德经?是用文言文吧。那时候的人就是那个风格,我们现在的人是什么风格,就是我现在说话这幅调性,写得太文邹的就和时代脱节了。造不?

功遂身退,天之道。

       这7个字接近白话文了,不翻译了吧。

功成身退,干啥去了?藏起来了。藏起来,该干啥干啥,多自在。功成了还要去抢功,还要居功,甚至还要来点自傲,那不就做得太过了,太过了就会迅速转向另一个极端。

功成身退是不是就是放下,放下才能见道。

藏起来,也是空,看到道了吗?看到德了吗?

宅客聊老子第8章道之不争

居善地,心善渊,予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前面讲了上善若水,之后老子又排比出7个善,这7个善之所以放在上善若水之后,必然和水的特性有关。反过来,这7个善也从其他7个侧面说明了水的特性。所以更加强化了上善若水。

以居善地说明一下。

从字面的意思来看,老子他老人家是很懂房地产的,他老人家主张,居就要挑好的地方来居,而且购物方便,交通方便,涨价长得最快,下跌却慢,这么解释有没有道理,有些道理,但非老子的本意。

居为处,为定位的意思;善,上善若水的善是一个意思;地,地为低,水流就下;这句话的意思是,象水那样常以卑下自居,方为上善。

下面的六个就不一一解释了,本宅不是语文老师,你们自己找资料解一下吧。

夫唯不争,故无尤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无尤。

尤,效尤,过失的意思。

我们经常听到一些貌似经验丰富,盐吃得很多的人,经常对你说,小XX呀,我吃的盐比你吃过得饭都多,是你的你就要去争啊!貌似至理名言,所以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争名,争利,一定要争气,争来的利,“其事好还”(见第31章)。争来的理可能也是人家不愿意与你争而已,心里肯定是100个不服。

世人之知道,通过争来夺,却不知通过不争来取。争来的还要费劲来守,一不小心,又被人家夺回去了。

很多人用小聪明去争,东西是争来了,可他失去的更多,不用我举例了,大家自己谁没遇到过几次呢。

《雍正王朝》里,邬先生给四爷出的主意不就是“争是不争,不争是争”,针锋相对的争水平太低了,扩大点格局,用不争来争,谁拦得住啊!而且这种争,若真是利万物而不争的争,就更没人拦了,全是助力。

不过邬先生的办法,有点小阴谋的意思,不值得提倡,自己知道就行了,千万别象邬先生一样,还拿出来和大家分析,那就是争了。貌似本宅好像也在和大家分析。知道就行了,我也不多讲了。

争源于自己的贪、嗔、痴,若能在要争的时候,看到争后面的贪、嗔、痴,然后把争化为无形,岂不是更加向道靠近了一点吗。

宅客聊老子第8章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予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上善若水,可谓是老子里面的名句了,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但何为上善?上善到底是如何若水的?知道的人就不多了。

聪明的人,根据本宅以前介绍的规律,老子当中的每一篇都没有离开过道和德,那这个上善指的当然是这个。上善,在无形层面指的就是道,在有形,在人类社会的层面指的就是德。

“上善若水”给出了一个大的概念,下面讲上善是如何若水的。

水是利万物而不争,而我们大多数人利不利万物我就不管了,反正是对我有利的我就要争;水是处众人之所恶,而我们是处众人之所慕,坏的地方,叫大家厌恶的地方我们避之唯恐不及。

象水那样是“几于道”,那我们这样,恐怕几都不几了吧,离道甚远了吧!

很多人看到这里觉得,道德经上讲的东西太理想了,现实很难做到,或者根本不愿意那样去做,毕竟让你利万物,如果对自己没什么损失,顺手利一下也无不可,但是要我不争,这做不到,哪里脏哪里累哪里大家不愿意去的,凭什么我去,臣妾也是做不到啊!所以很多人也就是读一读,当做一个哲学的思想,了解一下也就算了,做事还是按照老样字去做,这样不吃亏。

如果是那样的话,可是太浪费了。看老子要会看,学老子也要会学。不要走极端,告诉你上善若水之后,你就立马不站着走路,开始象水一样贴在地面往低处爬;告诉你利万物而不争,你就把所有的东西搬到大街上去送人,你说你这是在学老子,在学水,在学道,那就太搞笑了。

学水做到上善本身就是很难的一件事,别忘了老子实际上也告诉我们了,做这种很难的事要怎么做才可以,第63章,老子说“天下难事,必做于易”,也就是说要一点点来,要从简单的开始入手,这才是做一件难事的方法。首先是要“做”,开要从“易”开始。不做就永远 开始不了。做了,不从易入手,从难入手,那就做死了。

怎么从易开始做呢?不要试图来个彻底的改变,改变要一点点来,窍门就是不要勉强。试着去利万物,试着从一件小事上不争,试着脏累的小事做一下,试试。千万别勉强,勉强为之有时还不如不做。重要的是要象水一样周流不息,不是做一次就再也不做了,要一直去做,才能体会到道。

如果能长期积累必会有大收获,这种收获不是争来的,是种来的,利万物,必会积累福德;不争,必会使胸襟宽广,边界扩大;处众人之所恶,可以迅速经过历练增长能力。

很多电视剧的主角好像就是这样,不过我一时还没想到哪一出比较合适,象到了再拿出来分享吧。

难的事不要想着一下子做到,要真的想做到,通过一万下子来做到

宅客聊老子第7章无私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道的另一个特性就是无私,上一章讲了,“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这一章借用天地的无私来说明道的无私的特性。

世间的万物都是天地之间化育生成,不要抬杠说iPhone不是天地所生,归到根上还是天地所生,天地所生的东西都有生、住、灭,都不会永恒,钻石恒久远,那只是广告词,能不能永流传,谁心里都清楚,只不过都有一个美好而幼稚的希望,希望能够永流传而已。

天地有没有生住灭呢?也有,但这里只是一个比喻,借助天地的特性来说明道的无私的特性,天地相对于我们平时所见的一切算是最长久的了,至少比钻石长久吧。

天地有什么特性能?天地从来没有考虑过如何搞出个啥能对它自己最有利,也没有考虑过怎么样做才能对自己更加有利。它只是安住在那里,超然于局外,而又化育万物。任凭万物的长生、收藏。

圣贤应该效法天地的无私无为,不要凡事先考虑自己,要超然于事外。

天地无私,才成就了天地的丰富多彩,五彩斑斓,变化万千。这反而成了天地的无比成就(成其私)。

越能后其身,外其身的人,他的格局、边界就越大,他的私就越趋于无形,反而能有更大的成就,成就更大的“私”。

《阴符经》开片就讲“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要知道,这些经典讲的都是一个事—–道。天是最接近于道的,道是无法用语言来直接说明的,如果用一个比喻来说明道的话,天这个比喻是很恰当的,所以观天之道即可见道,执天之行,就是德,所以前四个字说的是道,后四个字说的就是德,道德经的一切就都有了(尽矣)。可见阴符经有多么的高妙。以后有时间再给大家慢慢的掰。

宅客聊老子之边界

老子第一章里的“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这个徼字,由于太陌生了,学语文的时候估计也没有学过,反正本宅没学过,本着严谨的治学态度,本宅特意摆渡了一下,貌似摆渡并不严谨,不过估计“徼”字也没有给李帅哥交过广告费,估计查出来的东西还是有点可信度的吧。

这个字居然有两个读音,一个是三声的,一个是四声的,根据含义,在这段话里应该读做“叫”,根据字面的解释,有的解释为小道,有的解释为边界。

再来说说断句,老子原是没有标点的所以这句就有好多种断法,有断成“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也有断成“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本宅通常用后一种断法,理由是,老子第一章开宗明义,讲的是形而上的东西,所以讲的应该是有和无,而非讲形而下的有欲和无欲。不过老子的魅力也在于此,无论你按哪一种断法,都可以解释得通,都会有所得。

所以采用哪一种断句的读法,就看你的见识了。

你通过后天的学习或者经验所建立起来的概念、知识,就是你的“徼”,就是你的边界。

思想上的边界比地图上的各国各地区的边界还要复杂得多,思想上的边界是一层套一层,而且是层层叠叠,光是一层一层的还好办,关键它还是叠来叠去的复杂度不能说是很高,那是相当的高。

一个人的见识的范围就是他的徼,比如一个农民,假设还没出过村,假设还没有互联网,那他的边界就是这个村,后来他突破这个边界,到了县城,边界扩大了,后来又到了省城,边界又扩大了,后来周游了世界,边界又扩大了,读万卷书,是为了阔大自己的边界,行万里路同样是扩大自己的边界。

人的成长其实就是边界的成长。

比如我们学的数学,一开始我们只知道1、2、3、4,后来知道还有个0,边界扩大了,再后来我们知道数还可以是负的,边界扩大了,再后来还有虚数,边界扩大了,加减乘除之外还有立方开方,还有方程,还有方程组,来有什么log,还有微积分,还有离散数学,还有场,当你大学毕业你在数学上的边界,是一个只会用数学来买菜的人简直无法想象的。

所以,边界小的人,几乎无法理解边界大的人的见识和想法。

佛学上就讲,一地不知二地事,就是说二地菩萨的境界一地菩萨根本无法想象。

有人问过本宅这个问题,他为什么不知道呢?他不可以想吗?他不可以一边看书,一边和几个一地菩萨大家坐在一起,一起讨论一下,一起脑力风暴猜测一下吗?人与人之间边界上的差异,不是那么轻易可以突破的,比如本宅经常举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就是,你找你的狐朋狗友大家把脑袋讨论爆了你也不知道奥巴马是怎么想的,因为你们的边界差得太大了,再者,你的朋友和你的边界都差不多,再多的人叠加到一块,其实还是那么大个边界。

100个井底之蛙的边界加在一起,也比过一只天鹅。

什么样的人边界小?

自私的人,和固执己见的人边界就很小。这样的人眼睛里只有所谓自己的瓶瓶罐罐,吃喝拉撒,你还碰不得,说不得,不然他用他的小边界和你死磕到底。

什么样的人边界大?

不自私,经验丰富,有智慧,包容的人边界就大。

边界最大能大到什么程度?

那就是圣人,得道的人,或者说是佛了。比如:佛经上的很多词句可以看到他老人家的边界无比之大,比如:三千大千世界,无量无边,恒河沙数佛世界,无上正等正觉…

最搞笑的就是,一个小边界的人,和一个大边界的人,其边界足以包容小边界的人的边界,小边界的人自以为聪明伶俐,机关算尽,便宜占尽,自己还认为自己搞定了,边界大的人只是微微一笑,看得清清楚楚,你认为搞定了,是人家让着你,若是人家让你搞不定,实际也只需微微一笑你就搞不定了。

边界小的人和边界大的人在一起讨论、抬杠也很有意思,边界小的人的证明,似乎很有道理,支持的人也会多,因为他用的就是1234,加减乘除,能看懂的人多,而边界大的人就费劲了,因为你的边界他没见过,你要让他能接受你的结论,要先让他接受你的边界,再接受你的推理,他才能接受,那要给他补至少6年的课。所以本宅通常不和比自己边界小的人去论证什么,我只是找到一个反例去刺破你的边界就ok了,我不会去证明什么,因为我没时间给你补课。

在这又给大家解密了,为什么中医和西医在辩论的时候,支持中医的永远辩不赢的原因就是上面边界的问题。因为人家用的1234,加减乘除,谁都听的懂,你中医说的阴阳五行,相生相克,黄帝内经,伤寒论这一大堆的边界,对方辩友和听众根不知道是什么玩意,你怎么辩,你要给人家补10年的课,而且人家又根本不想学,你怎么辩,不用辩了,边界大的人没有办法向边界小的人证明自己的边界,累死你,他还是看不到,因为它在井底,而且它不愿意上来。

边界是怎么产生的?

佛经上讲:“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一切众生,本来是没有边界的,本具如来智慧德相,只是因为后来,有了妄想执着,才逐渐产生了边界,而证得不了佛性。

有一个执着就有一个边界。

通常的学习是建立边界的过程。比若和小朋友讲,这个是火,建立了一个边界,这个不能碰,又建立了一个边界。

前面也讲了,在学的过程当中不断的建立边界,同时边界也在不断的扩大。

怎么样知道触碰到了别人的边界?

对方开始要发火了,开始要抬杠了,说明那里已经到了他的边界,开火往往是在边界,在他认为的边界上。当你侵入了狗的领地,它就开始向你叫了,只因为那里它先撒了一泡尿,你不会和狗计较,也趴在地上和它叫,也不会和它理论,你不就是撒了一泡尿吗,有什么了不起,怎么就是你的地盘了,因为狗还没有触碰到你的边界,你是包容的,你是和善的,你绕开了。但是若是这条狗因为你踩他的地盘,他咬了你一口,坏了,这下触碰到了你的边界,你不痛打落水狗才怪呢,你要是还能包容、和善那你的边界可太大了,本宅佩服。

反观上例,可以看到自己的边界。

边界大的人有智慧,可以当领导。

领导的边界大,就因为他的边界大就足以当领导,虽然他好像什么也没干,他在你看不到的边界上在逐步的阔大,越扩大你就越看不懂,你以为他无能,他看你很幼稚。

你再聪明,智商再高,你的边界小,得出来的结论就不可靠,还不如扔个硬币来得可靠。

有朋友在这个地方和本宅抬杠,说在社会上混,智商很关键,我说很不关键,所为智商高,无非就是你的大脑计算速度快,算法准确,但是你的边界小,你用于得出正确结论的数据都不够,算得再快有什么用。

如何速成的扩大自己的边界

终于从边界会到了核心,其实就是老子的这句话,“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在此处就不多讲了,给有悟性的人留给点空间,但也要点到,我们要时常观自己的内心,这个有和无,是怎么建立起来的,在此你就能找到你和道之间的那个徼,它既是边界也是入道的小路

 

宅客聊老子第42章一物一太极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一物一太极,凡是我们认识的一个东西,乃至于一个系统,都可以称之为一物,所有的物(万物),都有阴阳,抱和负,一个是抱,一个是背,比如猪八戒背媳妇为一个系统,就是负阴而抱阳,猪八戒背个女的,为负阴,他抢来的媳妇抱着他,为抱阳,猪八戒也是个那的嘛。猪八戒和他媳妇是不是也分别是一物呢?当然是了。猪八戒自己也负阴抱阳,人能灵活动的东西都在前面,比如眼睛,所以前面为阳,后背静止为阴,后脑勺不长眼睛。中医上认为背为阳,腹为阴,这是从中医认识事物的角度来说的,就像是一枚硬币,你说这面是正,那另一面就是反面,反之亦然。只要你能划分出一个系统出来,你面就会有阴阳,往大了看也行,往小了看还行,比如刚才的例子,往大了看2个人为一个系统,往小了看一个人是一个系统,再往小了看,猪八戒的脑袋是一个系统,一样是有阴阳的,一样是负阴抱阳的。

再往小了看,看到猪八戒身上的原子,原子核为正为阳,是不是同样被为负的电子所抱。

就这样阴阳交杂在一切,分化之后有阴阳,组合之后还有阴阳。

冲气以为和:这个冲和第4章的道冲的冲是一个意思,冲即是空虚,万物有阴有阳,阴阳是对立的,对立的东西怎么统一在一起呢?道能将他们统一在一起。所以,冲气以为和。

冲是道的另一个说法或者说是形象的比喻。道通于佛家的中道,也通于儒家的中庸

领导者一定要读老子,领会了道的内涵之后,才调和人的阴阳,事物的阴阳,才能使组织与事业生生不息。

这样的领导给人的感觉是谦虚和气的,谦虚和气的人多少会与道相通,这就是德

宅客聊老子第6章虚怀若谷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这里本宅必须要先说一下“德”,不然就聊不下去了,《老子》又叫《道德经》,现在通行的版本,也就是本宅现在所说的章节的顺序实际上是通行版的顺序,郭店楚墓的竹简及马王堆出土的帛书《老子》可是《德篇》在前,《道篇》在后,而且部分章。

本宅认为这几个版本的老子,更符合老子的本意。

再试想一下,马王堆的汉墓是什么时候把帛书《老子》埋进去的,据文献记载,下葬年代为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老子他老人家出函谷关的时候是公元前471年,中间差个300来年。

郭店楚墓是什么时候埋的?是战国中期,公元前4世纪中期至3世纪初, 墓主人简直和老子他老人就是同一个年代的人。

人家往墓里带的东西,在当时估计不是个古董,也是个当代的名人字画,这完全是本宅瞎猜的,本宅若要是往墓里带本书,怎么也得带本宋版书吧,墓主人若带的是个当时的古董,那有没有可能这两个当中的某一个版本的《老子》会不会就是老子本人的亲笔呢?说得本宅汗毛倒竖,即是不是老子本人的亲笔,也有可能是从老子的亲笔上抄下来的。

聊道不得不聊德,而聊德可以暂时不聊道,但可以逐渐引出道。

无形的道直接说是没有办法说的,因此借用稍微有点形象的德来说明。

什么是德?道在人身上的体现(这个身上指的不是身体)。按照道的方式去修心、做人、做事则为德。

上一章聊“天地不仁”的时候聊得就比较费劲,因为在这之前没有聊过德,若按照郭店和马王堆的版本,先从《德篇》开始聊的话,其实“天地不仁”说的不就是“上德不德”吗。一句话就搞定了。

天地无私,有私的德就不是上德了。先不展开,到德篇再说吧。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上面说了那么大一堆“德”,就是为了聊这个“谷”,谷也是用来形容德的,或者说是用来比喻德的,有个成语叫做虚怀若谷,谷因为其体虚,虚则能容,故而能生生不息(不死)。这个和易经《坤》卦当中讲的“厚德载物”是一个道理,一个人只有“厚德”方能承载万物,所以凡成大事者,都有厚相,那种智商看着很高,聪明伶俐者往往成不了事,反而是为厚德者服务的。厚德才能载物,谷神才能不死。
玄牝即是阴阳。阴阳喻无穷的变化,和即简单有复杂的关系。(阴阳在这里先不展开,涉及到的东西有点多,以后专门写一篇)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按照古人的观点,儒、释、道皆认为,我们这个天地都是从这个一阴一阳中发展变化而来的。所以理解或者证得了阴阳的奥妙之门,就掌握了天地间最根本的东西了。所以中国的很多文化现象是站在山顶往四周看,而科学是站在山脚不停的在探索,在求证中改进,在改进中求证,隐约的有个目标也是朝向山顶,现代物理学的研究结果对世界的解释,已经和老子描述的境界十分接近了。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这就不解释了,还是说阴阳衍生万物微妙而永无穷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