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客聊老子第4章高人善于用虚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锉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讲老子真的不容易,要么自己把东西讲偏了,要么就被读偏了。

这一章大家一看,估计好多人要说“吓死宝宝了”,高人难道都是虚头把脑的人?!

大家都会用实实在在的工具,什么锤子啦,(我说的不是罗永浩的锤子,不过你理解成那个锤子也可以,那也是个实实在在的工具)剪子啦,刀啦,会用这种工具的不一定是高人,因为一般人拿起来都能用两下。

虚的东西可就没那么容易用了,听都没听过用虚,更别提用了,所以用虚的才是高人,能举个例子吗?

又要举个有争议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了,那就是太极拳的发人,太极拳的发人就是用虚来发人,对此有争议的人,那是你没那个福报遇到真正的高手,或则你遇到了高手人家懒得理你,所以自己面壁检讨去吧,本宅可是真正的遇到过用虚发人的高手。

你一用力,高手就把这个力给虚掉,你的力根本到不了他的身上,他的力是通过虚渗透进来的,穿透你整个人,但是你却找不到那个里是从哪进来的,说从哪进来的都对,说从哪进来的也都错,你无法和这种渗透进来的力对抗,有接触的面却找不到一个可以用力的点,你用的任何一点力,都像用在虚空当中,你根本没有反应过来,不知道是咋回事的时候,人已经飞出好几米了。由于很多人没有这个体验,我也就不多讲了,总之,是有这么一回事,给懂的人提个醒,共个鸣。

“正面管教”当中的一个原则“温柔而坚定”就是用虚,用温柔化解冲突,把对方的劲化掉,在对方虚,自己虚的状态下,达成一个共识,对方也认为是自己的主动选择,实际上那个点还是你让他去的,对方即有面子又无怨言,你又实现了你的目的,你说“用虚”的是不是高手,能看出来用虚的是高手,但实际上用起来真的太不容易。

虚头把脑是个什么东东,完全不上档次,太low了,大家都懂的,我就不讲啥是虚头把脑了,虚头把脑和用虚到底有啥区别。

       老子是以虚为宗的,和佛学所讲的空是一个意思。

道冲

道冲,可不是有了道之后,猛往前冲的意思,“冲”有的版本为“盅”,古人有句话叫“谦冲自牧,务盈守虚”,指的是空虚的意思,这句话是说,道的体是空虚的。

而用之或不盈

道体空虚,却无所不包,天地亦在其中。

记得我说的太极和正面管教的例子了吗,一定要用虚把对方囊括其中,这样才有了点道的味道。做不到用虚的人,多读读这章多体会一下吧。

多读道德经,在为人处世上历练自己,提高见解,多包容一些,包容就是不盈”。

当你碰到一个不能包容的人的时候,你要知道,他已经“盈”了,马上就要溢出了,懂的软件的程序猿都知道,内存溢出了,系统就要崩溃了。他的心胸已经暴露出来了,你应该“呵呵”才对,别看到别人崩溃了,你也马上崩溃,那本宅该在一边“呵呵”了。

这句话讲出了道的一个特点就是,其大无外。

渊兮,似万物之宗;

渊更是深不见底,道是万物的宗主。

道的深不可测。用虚的高人也是深不可测。你完全测不着他,当你测的时候他随测而变。

锉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这句话解密了高手如何用虚。

锉其锐:当你锋芒毕现向高手出招的时候,高手用虚把你的锐给化掉,让你受锉而不自知。

我们在生活当中遇到很多所谓强势的人,这样的人风风火火,喳喳呼呼,处处要按照他的意志行事,这种人往往在大家的眼里是混的不错的人,因为他往往能够得逞,因为高手毕竟只有不到1%,在多数人当中,谁更锐利一些谁就更强势一些。但这种人遇到会用虚的高手,哈哈,那他在哪败的就只有天知道了。

解其纷:用虚和虚头把脑的区别就在这了,用虚是有大智慧的,虚、静的时候必有大智慧产生,在别人眼里纷繁复杂的东西,在他眼里则是有规律可寻的。

庖丁解牛大家都知道吧,牛在咱们眼里就绝对是纷繁复杂的,在庖丁眼里,那可是太简单不过了,而轻车熟路,刀专在骨头缝里走,这不也是高手用虚的一个例子吗。

和其光,同其尘:大家自己解释去吧。咦!这不也是一种用虚吗!

中国人为什么喜欢玩玉器,你看这12个字是否概括了玉器的特性,玉器表面温润,本体坚硬,是否就是温柔而坚定。古人玩的东西都那么有涵养。

湛兮,似或存。

       中国人都好揣测领导的意思,人家领导的枕头底下一定压者本老子,越看越象—湛兮,似或存。

       碰到会用虚的领导,是你的大幸也是你的不幸,领导的意思难以揣测,似乎有这个意思,有似乎有那个意思,到底是什么意思,你想去吧。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那这种虚是从哪产生的呢?追其根源则通于道,那可早了去了,因为道原本就在那里

宅客聊老子第42章三生万物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句实在是太高了,高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看你有多高了。老子里很多这样的话,所以老子才耐读,耐人寻味。

很多种说法,大概就是,道就是一,由道又生出阴阳,说到三就开始乱说了,说什么阴和阳一相交就生了个孩子,孩子是三,有点勉强,那三怎么生万物呢?就说有了三就有了各种的故事,这就牵强了吧。大家自己思索一下吧。

这句话实际上是从实相的境界讲的,一是实相的本性,二是什么?二是能、所。产生了能所,众生开始产生,能、所,就变成了执实的根、境、识,对外界有了认知,开始产生了概念,于是乎,产生了万物。联系一下第一章的“有名万物之母”,前后一对应,是否和谐了很多。

只有这种解释,才完美的和观察者“我”,产生了联系,也才跟道德经的开篇第一章产生了联系。

也只有这种解释,才能跟道家的很多修行的理论相衔接,比如:顺则成凡,逆则仙。你走的路线是12345,那就是凡夫,你走的路线是54321,那就是修道。

古董新解

总结哥吴老师太会总结了,经常会有原创的总结,教人受益匪浅。

他说,古董,要加上人心,怎么加呢?古要加个人,为估;董要加个心,为懂。

要能认东西(懂),还要知道市场行情(估),这才是真的懂古董。

古董里的学问太深了。慢慢玩吧。

配图是朋友送的,宋代的存钱罐。

宋代的存钱罐

宅客聊老子第3章最高级的养生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这句话的各种基于文字的表面解释,本宅就不解释了,随便去书店找一本通俗读物,就可以了,那种解释都是很表浅的。那种解释会让人似懂非懂,越看越糊涂。感觉老子也不过如此,那你就错了。

读宅客聊老子应该怎么读?首先我还是推荐大家买一本通俗读物,先解决文字和对表层含义的理解,然后多读老子的原文,然后不时的再来品味本宅给您预备好的大餐。

现在流行很多道家的养生功法,老子是道家的基本经典,里面自然有很多养生的原理,这一句可以说是从根上讲该如何养生,在根上讲的东西才是最高的,在枝枝叶叶上讲的东西反而不高。

“虚心”就是上面所讲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实腹”指的就是精神内守,有人抬杠了,精神都内守了,那不就又有所住了吗?说的不错,问题提得很尖锐,对于大多数人,做不到“应无所住”的时候,别假装应无所住,那样没啥用,这时要做到,心不外驰,把心放到肚子里,意守丹田,培其根本,腹必实矣。当你通过长期的禅修、冥想可以做到“应无所住”的心不外驰时,不见可欲就是内守。

精神内守,则物我两忘,妄念不生,其志必弱,一团和气,筋骨必强。

有根据吗?当然有,大家可以看看《洗髓经》的原文,《洗髓经》实际就是修心的心法,只有在精神内守的时候,才能气入骨髓,才有洗髓一说。

再参看《黄帝外经》或《外经微言》开篇就讲“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形和神的关系,在这一章里先不展开,后面会有专门讲到这个问题的章节,到那个时候再说。这个问题也是很细致的。)

这才是从心到身的全面的修养,这才是真正的养生。任何传统的养生,离不开这几句所讲的要点。

现在有很多人见到可欲,拼命赚钱,其志坚强,最后钱赚没赚到不一定,健康没有了的人比比皆是。

钱挣到了,命没了,这种肯定不是养生,此乃杀生。

宅客聊老子第3章缘起性空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很多表面的解释是,让民众不要看到可以引起贪欲的事物,这样的话就可以使民众的心智不会昏乱。

从字面上来看,这样解释也是没有错的。理虽这样说,可是谁能做到呢?可欲的东西,你越不让他去见,他越是难以按奈。所以这种解释,实则不通。

而且这种使民不见可欲的做法,那是要做很多事情的,和老子主张无为就像背离了。那怎么理解这句呢?

这是从个人的修身来讲的,可欲是有为法,有为法就有生、住、灭,当你见到可欲的时候,说明你是陷在对有为法的执着当中了,要看到欲背后的道,这个欲就会消融在道之中,佛家叫做缘起性空,可欲是缘起法,缘起法毕竟空,在缘起性空当中你想找到一个可欲的东西实际上是找不到的,此时欲在道中,心则不乱。

这个有点太专业了,的确修心的一个要点就在这里,佛学当中为了说清楚这个缘起性空著作也是汗牛充栋,本宅不才,也不可能用这么几句话就能让所有人明白,明白的人自会在此处产生共鸣,看不明白的哪怕是略有所悟,本宅也算是欣慰了。

给能听得懂的人,再深入讲一下,当你平时,心有所著的时候,此时必见到所欲,此时心即已乱,这是平时保任的要点。

此句和金刚经上那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实际是说的一个事。无所住即不见可欲,而生其心,其心不乱。

宅客聊老子第3章老子与熵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老子在第2章讲美,人们最求美,然后转变成为恶,讲善,最求善,转变成为不善。这一章更狠,这一章开篇就开始讲贤,而且让大家不尚贤,才能使民不争。难以的东西,还不能卖高价,这样民才不为盗,老子他老人家怎么总是和我们的认识唱反调呢?

奥秘全在熵上面,熵是什么?这里不细讲了,因为在我其他的博文里介绍过,还举过几个例子。

老子揭示了熵是如何增加的,以及如何使熵减少的办法。

熵增是知,熵减是智。

尚贤是熵增,民则相争,不尚贤是熵减,民则不争。

难得之货贵是熵增,民则为盗,难得之货不为贵,熵值低,则民不盗。

从熵的角度去解读老子,是读懂老子精髓的一把金钥匙,本宅就这么随手将这巨大的难得的24k金的大钥匙就交给大家了,而且没贵卖,本宅在学老子啊!

大家可以试着用这个规律去解读一下其他的章节,必然会有很大的收获,以前本宅也向一位朋友揭示过这个秘密,回去之后再读老子,然后向我汇报说有豁然贯通之感。

尚贤有什么不好呢?不能做得太过,太过就不好了,尚贤也要讲究技巧,比如你是一个领导,有个表现很好的员工,你每次都表扬他,当着大家的面不停的表扬,那就坏了,大家就会和他争,这种争有时是明争,有时转为暗斗,那不就乱成一锅粥了。表扬他贤可以,p2p(单独面对面的)的方式最好,不要经常公开的尚贤。

难得之货莫过于古董,越炒越贵,好家伙,全去盗墓去了。这几年,只要碰到一个古墓,立马挖开,那可是咱们的祖宗啊!这么做祖宗当年想到过吗?祖宗当年要是能想到的话,恐怕早就去做结扎去了。

难得的货,一旦贵了,你让它便宜下来,能做到吗?以降价,立马有人抢,一抢价就又比以前更贵了,这个似乎很难,这也是熵的另外一个规律,就是,熵增加相对来讲容易,熵减少那就很难了。

做一个好人(维持较低的熵值),从一个好人变成一个坏人(熵增,杀个人立马熵就暴增),几秒钟就够了。从一个坏人再变成一个好人,就很难,因为你能转变所有人对你的印象吗?

打碎一个杯子,熵增了,你有办法让它恢复吗?也许科技进步之后可以,但毕竟比打碎它要难吧。

熵增容易,熵减难,伤不起啊!

宅客聊老子第26章不离根本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
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这段是什么意思呢?告诉你做人要稳当点,别咋唬,别抬杠。别在自己不太专业的领域抬杠。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人要养出自己的“重”和自己的“静”,重是什么?是自己的积累和沉淀,甚至说是自己的传承,有了这个重,才能举重若轻,轻了才能无为。

现在很多人喜欢禅修、冥想、香道、茶道,这都很好,培养自己这个静,这个静就是自己的心的君主,有了他,心里产生的躁动就不会胡作非为。这方面功夫深的人,你的静甚至可以掌控别人的躁,这时候你就成为别人的君了,做领导的人必须要静。

内家拳也很重视这两句,可以没有把这两句落到实处的就还不是内家拳。暂不引申了。不然搂不住了,又要说一大堆了。

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

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不离辎重,不是叫你,走到哪都把自己的车背上,或者弄个大的排场,那些不是根本,而是用,体用的用,而是要你不要离了自己的根本,自己的专业,自己的传承,才能做到“虽有荣观,燕处超然”,才能达到那种既自在又能掌控局面的境界。

千万不能离开自己的根本,到别人的根本上去抬杠。那就失去了自己的根了。

按照因明学的规矩,证明一个东西要举个例子。

就像现在比较火的两个姓罗的胖子,经常没事出来批一下中医,你不批的时候所有人都还觉得你还可以,你一批,坏了,露了馅了,一本中医的书都没看过,一点中医的理论都没看过,道听途说,断章取义,离开自己的专业(辎重)去批别人的专业(轻),在真正明白人的面前,就成了跳梁的小丑了,有事实为证,在高手云集的几大论坛,2罗已经被批得体无完肤了(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宅客聊老子第81章之分享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频率相近的人有共鸣,不用多废话,就互相理解了;要是频率差得太远,说再多也没有用,当两个人为了一个理开始争辩是非的时候,往往是谁也说服不了谁,因为谁都有自己的理,理又是个虚的东西,不能你手里拿一个,我手里拿一个,往一起磕一下看谁的更硬,所以辩来辩去就是在比谁嗓门大,再不行就该动手了。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对于大多数人来讲,啥都知道点的人,实际上他啥真相也不知道。想知道真相,必须要专,才成成为专家,所以“博士”这个词有点纠结。

只有在道的层面才能即博又知,博知,在佛学中的专业术语叫做遍知。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本宅不是圣人,但也学人家,所以本宅喜欢和大家分享,本宅聊老子里的很多东西,就是在和朋友分享的过程当中分享出来的,共鸣能共鸣出东西,拍砖也能拍出东西来。文字表面上的意思我就不解释了,那是语文老师干的事,本宅干不了,我省省吧。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和前面讲过的无为就是顺应时势而为之,相呼应,争和害就不是无为了,得也是小得,还累得够呛,最终可能还得不到。

再补充一下,无为,可不是啥也不干,“利”和“为”,还是有为的,无为是顺势的有为,越高的高手,为的就越小,以至于无为。

把东西拿出来分享,也是一种无为。

宅客聊老子第81章之三层含义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通过这一句本宅聊聊老子里的另一个规律,老子里的每一句话都有N多层的含义,这个是从纵深的角度讲的,若是从横向来讲的话,老子当中的每一句有象是易经当中的卦象,他讲的是一个抽象层面的象,这个象可以在各行各业,各个事情上找到相对应的规律。

所以读老子的时候,一定要和自己熟悉的专业、行业及周围的事情相对照,找出在这两个维度的印证,这样用不了多久你就会知道老子的奥妙了,会感叹老子的确是“众妙之门”。

先从“纵深”这个维度来看这句话,至少要理解出三层含义,表面的含义,深层的普遍含义,道的层面的含义,简要来说,就是外、内、密三层含义。

外:这句话等同于“忠言逆耳利于行”,对你说的真话一般都比较刺耳,但话说得好听的多半不能信。表层的含义多半是就事论事了,读经典不能满足于在这个层面的理解。很多经典的通俗读物,也都是就这个层面进行解释。本宅在聊老子的时候有时会拿某些人在表层的解释说他解释的不对,或说不太对,是因为即使要把表层的含义解释对的话,若没有对更深层含义的正确理解,实际上也会解释不对的。

本宅有个屡试不爽的经验,就是那些话说的很漂亮,漂亮过了头,就像是个涂了蜡的橙子一样的,这样的人能离远点就离远点吧,嘴里没几句实话,和他聊天都是浪费时间;另外一种人,尤其是第一次见面就指出你哪里有缺点的,这种人都很实在,没什么花花肠子,可交。

夸你的人有时候是说假话,但批评你的人,他总是看到了些什么!

内:内的层面往往是揭示事物表里的真实关系,要透过表面看实质,拿这句话来讲“信”就是本质,“美”就是表面,”言”只是拿个事说这个关系,所以这句话在这个层面,就是讲:反映本质的东西(x)并不一定美,过于美化的东西(x)往往就不反映本质了。把x=“言”一代进去,就是表层含义了。看出来了吧,本宅虽然再聊《老子》,但本宅实际上是个理科生。

在这顺手把横向讲一句,把x换成你所了解的东西,试一下,但是不要太机械了,要灵活一点,比如:买橙子,买面包的时候那种特别漂亮的最好别买。要是太机械了本宅实在也没有办法和你聊老子了,你买了个发霉的面包,烂了的橙子,还对别人说你这是得了本宅的真传。那样的话,8月深圳都会飞雪啊!

密:这个层面才是老子的精髓,也就是“玄之又玄”的那个层面,也就是道的层面。智商有一定余额的人应该已经看出来了,内就是第一层“玄”,密就是“玄之又玄”,老子的81章全都归到了第一章,道才是众妙之门,读不到这的不算懂老子。“玄之又玄”的道,只能意会不能言传,言传就牵强了。

比如这句,本宅牵强的解释一下,诸位意会一下,道无法用语言说明,道要通过其某一侧面来说,道有一个侧面就是信,这个信是超越思维的信,思维层面的信还不是道,有《金刚经》上讲的“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实相就是道。

可能有人开始不服气了,信心清净怎么能是道呢?我不信,(此处举例涉及的是很理智的人,理智的不信都不是道的话,不理智的人的不信就更不是道了,这个推理没有问题吧。)不信一定是在思维当中,而且不信一定是会有根据的,他会说,你宅客某某句就说错了,因此我不相信你现在说的这句话,所以不信是有理有据,有推理,所以一定不是道。

那信就没有根据了吗?先说有根据的信,这种信不是道,因为这种信经不起推敲,比如:有人说,我信你宅客说的东西,因为你前面99句说的都对,这第100句,我信了,他信了,我都不信。

以前有个极为聪明的朋友和我抬杠,反驳我,他说,物理学的定律你信不?

要是一般的战士就直接被呛死了,不要忘记偶是学理科的,和我聊物理,我也是被科普过的,我说你信牛顿的定律吗?爱因斯坦说,他那个还不是真理,是低速状态下的近似;后来量子物理学出来了,老爱也搞不懂了,慨叹上帝应该不会实在掷骰子吧……科学无限接近道,可就是还没到。

没根据的信,那还用说吗?那是迷信。更不是道了。

我了个去的,有根据的信不行,没有根据的信也不行,你想咋滴?

我早就跟你说了,道是说不清楚嘛!清净的信心也是说不清楚的!大家清楚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