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客聊老子第10章之万物一理

爱国治民,能无为乎

这就太大白话了,不聊了。

天门开阖,

前三句讲的是修身,通过修身,达到无为之境,在老子看来修身和治世遵循的完全是一个道理。

前几天的罗辑思维,罗胖在介绍《天演通论》当中的。

万物一理具体是个什么概念,大家自己去找前两期的罗辑思维去看吧,本宅就不细致介绍了,这里给老罗做个广告,老罗欠了我一个广告。

修身用无为,治世用无为,二者一理,这就是老子里面的万物一理,如果你说这里只有二啊,哪里有万?如果你不能举一反三,不能由而推演出三,然后推演开来,告诉你二你就认为只有二的话,那似乎有点二了吧。

自古以来就有用老子来修炼的,有用老子来指导治理国家的,有用老子来用兵的,有用老子来练太极的,有用老子来解决问题的,有用老子来看风水的,还有用老子来搞阴谋诡计的,万物本是一理,看不透的是你

“天门”历代都有多种的解释,我们用边界最小的一种来解释吧,不然太大了,我们看不清,我们人用眼、耳、鼻、舌、身五根来解除这个世界,这个世界就是天(要抽象的去想),那五个根就是通往天的门,这个坛经上的说法也是一致的。

我们通过“。

能为雌乎?

“雌”静应的意思。

无论外界是如何变化的,我们能否做到用无为之静,来进行应对?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古代圣贤讲究“内胜外王”,前三句“营魄抱一,专气致柔,涤除玄览”此为内圣;后面三句“爱民治国,天门开阖,明白四达”为外王。

很多人多了几本古圣先贤之书,都知道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无为而治,也不知道他是偷懒还是真的在追求最高境界,反正他最求的是无为,但他不知道,要做到无为而治是有非常难以达到的前提的,那就是“明白四达,能不知乎”,就是要对全局有洞悉的能力,不能有死角,不能有看不明白不通彻的地方,这岂是你只看过两本圣贤之书就能达到的境界,你还是通过有为,一点点的去练,一点点去明白吧,什么时候做到“明白四达,能不知乎”再来谈无为吧。

读过佛学相关经典的人此时眼睛是否亮了,“明白四达,能不知乎”这个说的是否是遍知啊!是的,这个就是遍知,契入了道,自然会遍知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这句话直白的翻译就是:让万事万物自由的生长繁殖,生长出万物、养育万物而不占为己有,作万物之长而不主宰他们,这就是“玄德”。

内圣外王,无为而治就是这个状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用的都是这16个字,古人认为,遵循这16个字,不但自身可得长生久视,家国亦可以得长生久视,这就是我们自己的“万物一理”

宅客聊老子第10章之道常清净

涤除玄鉴,能无疵乎?

鉴就是镜子。

直接的翻译:打扫镜面,能做到没有一点污渍吗?

这句是否让人联想到《坛经》当中,六祖的师兄神秀大师的偈子: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勤拂拭的是什么?是如明镜的心。

古人常用镜子比喻心,佛家也经常用镜子通过比喻的方式,来印证心性的见解。

镜子能照万物,我们心也能照见万物;镜子会被污渍染污,影响了镜子的明亮;我们的心也同样会有染污;无论镜面多脏,镜子能够照见万物的本性不会改变;我们的心无论现在多么染污、多么迷失,但它的佛性永远是光明的,只是没有展现出来,是被我们的烦恼给障盖住了。

这一句就是以镜子比喻心,要时常关照自己的心,时常发现自己的烦恼、执着,然后“涤除”自己的烦恼、执着。

关键是后面一句,“能无疵乎”,“涤除”若要是有痕迹,那能做到“无疵”吗?无论你是用湿手巾还是干抹布,请问能做到真正的无疵吗?只能做到看上去干净了,但实际上细小的灰尘还是会有的。

为什么当年五祖说神秀大师当时还没有悟道,原因就是这样,只要你是在拂拭,你永远擦不干净,看起来干净,那离真正的道还远着呢!

那可怎么办?急死宝宝了。

要按六祖的办法来办,六祖当年写的是: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见敦煌本坛经)

达到了大圆满本来解脱的境地,如到金州不见土石,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涤除玄鉴,能无疵”。还有能涤除和所涤除的时候,是涤除不干净的,是会有疵的。

那么怎么能到本来解脱的境地呢?本宅聊老子聊形而上的东西,具体的方法,大家自己去找吧,我只能告诉你,方法是有的。

老朋友出了第一本书

老崔是我的同事也是多年的朋友,对书法颇有研究,也是书画的鉴定专家。终于出书了。书写得好。细致、实在。

出版过程当中本宅也帮了点小忙,帮他选定封面,并帮他找到靠谱的印刷厂。

建议有兴趣的可以读一下,毛笔字不管会不会写,起码会欣赏了,这是优点。缺点就是,看了他的书,眼界高了,现在那些所谓的书法家的字可就看不下去了。所以,看之前要慎重。别说我没告诉过你。
九成宫封面
九成宫01 九成宫02

 

宅客聊老子第10章之身心合一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载为语气词,营魄即魂魄,“抱一”抱元守一之义。

魂魄这个东西,神叨的,说起来叫人有点怕怕的。魂是什么东西,我们现在不是称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吗,现在还是承认灵魂这个词,那灵魂是神么?就是人的心;魄这个东西现在还在用,就是体魄,魄指人的形体。本宅这样一解释不就不吓人了,实际上营魄指的就是身心两个方面。

这两个东西是不能分离的,一旦分离了,人就死了。

这句话也透露了,人要想长生久视,必须在身心两个方面进行锻炼,光练形不行,光练心也有偏失。

现在很多的健身方法,实际上只在魄上锻炼,魄倒是健了,忽略了心,结果康没了,没有了康的健,也就不称之为健康了。很多体育健将早逝的有很多,很早就得很多病的比比皆是。

古人所传的锻炼方法,如内家拳、道家的功夫,都是身心的共同锻炼。而且立意非常之高。高在哪?高就高在后面的“抱一”上,内家拳、道家的功夫都讲究要静修,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打坐、站桩,通过这些精修来悟道,悟了道,才能抱元守一,这个时候才能达到身心的完美合一,而达到“无离”的状态,我们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作为一般人来讲,一生当中最接近道的时候实际上是在婴儿的时候,那个时候的身体也是最健康的,气脉是畅通的,不太容易得病,心灵也是最干净的时候,也没有太多的私心杂念。婴儿保有人类天真完美的东西,经常观擦儿童的举动,能让成年人学到很多东西。

小孩子的心里没有太多的概念和分别,注意力在集中的时候会很集中,没有杂念使之分散,这就是“专气”。

什么是“柔”,由于还没有产生很多概念、分别,这时候的心是很放松的,是很柔的,当一有了概念,一有分别,“刚”就产生了,就不柔了。

人在婴儿阶段是与道相合的,也是有德的时候,性本善实际上是从这个角度说的;当人开始有了执着有了分别之后,慢慢的就离道渐远,这个时候也是从婴儿开始的,性本恶是从这个角度说的。

修行或者练太极拳等内家拳,就是认清自己后天产生的分别执着,通过长期的锻练,再去掉这些东西,恢复自己婴儿的状态。

本宅见过的太极高手都是能做到营魄抱一无离,专气至柔如婴儿。身心合一才是真正的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