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的文字摘自1987年版的《四川武术大全》131页。
我们属于其中的第二支,师父低调,我们也就不把传承的源流细化了。若是同门自然能够根据书中的这点信息对得上。
希望通过神奇的网络,找到同门中人。
源流 岳门拳源于山西。它假托宋代民族英雄岳飞之后,故称”岳门”。流传于四川的岳门拳主要传系有十支。
第一支在清朝中叶,由自隶人张天虎(绰号麻溜张)入川,传岳门拳法于川内,后由四川双流县陶汝阶承其衣钵,穿与成都周武超,武超传刘崇峻(民国时期,刘曾在南京中央国术馆授拳)。历代拳师们根据原有的拳法套路,结合蜀人的特点不断充实、改进,使之逐渐形成现有的四川岳门拳。
第二支于清朝咸丰年间,由温江县赵华山传”岳门”拳法于川西一带。光绪年间,郫县张尚明学得此技,并传此技于郫县、成都、眉山等地。民国十几年,张曾任西路武士会会长。
第三支在清朝同治年间。当太平军在大渡河战败之后,太平军军师钱江,隐居三台城龙王庙出家为道士,密传武术,翼图恢复。三台县安居乡孙显志(绰号孙韦驮)率子孙昌立,孙兆祥拜钱为师习武(后来钱江隐居青城山,人称青城大师)。民国以来,余德渊从孙兆祥处学得武艺,得其”岳门”拳(余得渊于民国16年曾至青城山访青城大师钱江)。现三台县城关毛榕跟,余得渊之子余天顺,余天顺(余得渊于1962年逝世),河嘴孙宗喜等为其门徒。
第四支是绵阳雷剑尘跟其祖父学”岳门”拳技,雷传子雷元宜。
第五支岳门拳流传在重庆江北县的系晚清年间。由四川广安肖秀堂、侯炳森传赵子虬而相习至今。
第六支于清朝末年,当时武志由山西来川,在成都担任提督街赵鸿猷的镖师。在1920年前后,历任川军部队教官,传”岳门”拳技与王旭。
(乐山)
第七支是在清朝光绪年间,由威远县总兵府教头袁四喜传叶文祥(叶曾在川军刘文辉部队24军第三师任国术教官,传徒众多),三十年代,叶传吉伍兴、余应怀、倪付兴等。
第八支清朝末年,由湖北吴道人传”岳门”拳于四川宜宾扬步云。
第九支在清朝末年,由四川南部县何明武,得陕西太白山道人授与”岳门”拳法,并传此技于川东、川北一带。
第十支于清光绪末年,成都刘玉成学得”岳门”拳技,并传此技于成都等地。
流传区域—成都市、重庆市、内江市、乐山市、雅安地区、宜宾地区、达县地区、南充地区、绵阳市、德阳市等地。
风格特点—此门分中桩和矮桩,拳势八巧,讲究重硬,勇武刚捷,四平短马,意气合一,直臂劈打,肩臂用力。技术讲究:一变三,三合一,出拳软,力在臂;进伸软,打扰重(出力时,有”不画圈不成拳,敌手来无法拦”之说,即要求出拳时前手需外旋成圆)。方法是以六合手为主体。
基本理论— 练拳要决:势势相连,首尾呼应,上下周全,变化无穷,要求三尖相照,三节相合,内外六合相关,五形四梢周全;内外五形一家,意形紧随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