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客聊老子第3章最高级的养生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这句话的各种基于文字的表面解释,本宅就不解释了,随便去书店找一本通俗读物,就可以了,那种解释都是很表浅的。那种解释会让人似懂非懂,越看越糊涂。感觉老子也不过如此,那你就错了。

读宅客聊老子应该怎么读?首先我还是推荐大家买一本通俗读物,先解决文字和对表层含义的理解,然后多读老子的原文,然后不时的再来品味本宅给您预备好的大餐。

现在流行很多道家的养生功法,老子是道家的基本经典,里面自然有很多养生的原理,这一句可以说是从根上讲该如何养生,在根上讲的东西才是最高的,在枝枝叶叶上讲的东西反而不高。

“虚心”就是上面所讲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实腹”指的就是精神内守,有人抬杠了,精神都内守了,那不就又有所住了吗?说的不错,问题提得很尖锐,对于大多数人,做不到“应无所住”的时候,别假装应无所住,那样没啥用,这时要做到,心不外驰,把心放到肚子里,意守丹田,培其根本,腹必实矣。当你通过长期的禅修、冥想可以做到“应无所住”的心不外驰时,不见可欲就是内守。

精神内守,则物我两忘,妄念不生,其志必弱,一团和气,筋骨必强。

有根据吗?当然有,大家可以看看《洗髓经》的原文,《洗髓经》实际就是修心的心法,只有在精神内守的时候,才能气入骨髓,才有洗髓一说。

再参看《黄帝外经》或《外经微言》开篇就讲“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形和神的关系,在这一章里先不展开,后面会有专门讲到这个问题的章节,到那个时候再说。这个问题也是很细致的。)

这才是从心到身的全面的修养,这才是真正的养生。任何传统的养生,离不开这几句所讲的要点。

现在有很多人见到可欲,拼命赚钱,其志坚强,最后钱赚没赚到不一定,健康没有了的人比比皆是。

钱挣到了,命没了,这种肯定不是养生,此乃杀生。

宅客聊老子第3章缘起性空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很多表面的解释是,让民众不要看到可以引起贪欲的事物,这样的话就可以使民众的心智不会昏乱。

从字面上来看,这样解释也是没有错的。理虽这样说,可是谁能做到呢?可欲的东西,你越不让他去见,他越是难以按奈。所以这种解释,实则不通。

而且这种使民不见可欲的做法,那是要做很多事情的,和老子主张无为就像背离了。那怎么理解这句呢?

这是从个人的修身来讲的,可欲是有为法,有为法就有生、住、灭,当你见到可欲的时候,说明你是陷在对有为法的执着当中了,要看到欲背后的道,这个欲就会消融在道之中,佛家叫做缘起性空,可欲是缘起法,缘起法毕竟空,在缘起性空当中你想找到一个可欲的东西实际上是找不到的,此时欲在道中,心则不乱。

这个有点太专业了,的确修心的一个要点就在这里,佛学当中为了说清楚这个缘起性空著作也是汗牛充栋,本宅不才,也不可能用这么几句话就能让所有人明白,明白的人自会在此处产生共鸣,看不明白的哪怕是略有所悟,本宅也算是欣慰了。

给能听得懂的人,再深入讲一下,当你平时,心有所著的时候,此时必见到所欲,此时心即已乱,这是平时保任的要点。

此句和金刚经上那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实际是说的一个事。无所住即不见可欲,而生其心,其心不乱。

宅客聊老子第3章老子与熵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老子在第2章讲美,人们最求美,然后转变成为恶,讲善,最求善,转变成为不善。这一章更狠,这一章开篇就开始讲贤,而且让大家不尚贤,才能使民不争。难以的东西,还不能卖高价,这样民才不为盗,老子他老人家怎么总是和我们的认识唱反调呢?

奥秘全在熵上面,熵是什么?这里不细讲了,因为在我其他的博文里介绍过,还举过几个例子。

老子揭示了熵是如何增加的,以及如何使熵减少的办法。

熵增是知,熵减是智。

尚贤是熵增,民则相争,不尚贤是熵减,民则不争。

难得之货贵是熵增,民则为盗,难得之货不为贵,熵值低,则民不盗。

从熵的角度去解读老子,是读懂老子精髓的一把金钥匙,本宅就这么随手将这巨大的难得的24k金的大钥匙就交给大家了,而且没贵卖,本宅在学老子啊!

大家可以试着用这个规律去解读一下其他的章节,必然会有很大的收获,以前本宅也向一位朋友揭示过这个秘密,回去之后再读老子,然后向我汇报说有豁然贯通之感。

尚贤有什么不好呢?不能做得太过,太过就不好了,尚贤也要讲究技巧,比如你是一个领导,有个表现很好的员工,你每次都表扬他,当着大家的面不停的表扬,那就坏了,大家就会和他争,这种争有时是明争,有时转为暗斗,那不就乱成一锅粥了。表扬他贤可以,p2p(单独面对面的)的方式最好,不要经常公开的尚贤。

难得之货莫过于古董,越炒越贵,好家伙,全去盗墓去了。这几年,只要碰到一个古墓,立马挖开,那可是咱们的祖宗啊!这么做祖宗当年想到过吗?祖宗当年要是能想到的话,恐怕早就去做结扎去了。

难得的货,一旦贵了,你让它便宜下来,能做到吗?以降价,立马有人抢,一抢价就又比以前更贵了,这个似乎很难,这也是熵的另外一个规律,就是,熵增加相对来讲容易,熵减少那就很难了。

做一个好人(维持较低的熵值),从一个好人变成一个坏人(熵增,杀个人立马熵就暴增),几秒钟就够了。从一个坏人再变成一个好人,就很难,因为你能转变所有人对你的印象吗?

打碎一个杯子,熵增了,你有办法让它恢复吗?也许科技进步之后可以,但毕竟比打碎它要难吧。

熵增容易,熵减难,伤不起啊!

宅客聊老子第26章不离根本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
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这段是什么意思呢?告诉你做人要稳当点,别咋唬,别抬杠。别在自己不太专业的领域抬杠。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人要养出自己的“重”和自己的“静”,重是什么?是自己的积累和沉淀,甚至说是自己的传承,有了这个重,才能举重若轻,轻了才能无为。

现在很多人喜欢禅修、冥想、香道、茶道,这都很好,培养自己这个静,这个静就是自己的心的君主,有了他,心里产生的躁动就不会胡作非为。这方面功夫深的人,你的静甚至可以掌控别人的躁,这时候你就成为别人的君了,做领导的人必须要静。

内家拳也很重视这两句,可以没有把这两句落到实处的就还不是内家拳。暂不引申了。不然搂不住了,又要说一大堆了。

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

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不离辎重,不是叫你,走到哪都把自己的车背上,或者弄个大的排场,那些不是根本,而是用,体用的用,而是要你不要离了自己的根本,自己的专业,自己的传承,才能做到“虽有荣观,燕处超然”,才能达到那种既自在又能掌控局面的境界。

千万不能离开自己的根本,到别人的根本上去抬杠。那就失去了自己的根了。

按照因明学的规矩,证明一个东西要举个例子。

就像现在比较火的两个姓罗的胖子,经常没事出来批一下中医,你不批的时候所有人都还觉得你还可以,你一批,坏了,露了馅了,一本中医的书都没看过,一点中医的理论都没看过,道听途说,断章取义,离开自己的专业(辎重)去批别人的专业(轻),在真正明白人的面前,就成了跳梁的小丑了,有事实为证,在高手云集的几大论坛,2罗已经被批得体无完肤了(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宅客聊老子第81章之分享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频率相近的人有共鸣,不用多废话,就互相理解了;要是频率差得太远,说再多也没有用,当两个人为了一个理开始争辩是非的时候,往往是谁也说服不了谁,因为谁都有自己的理,理又是个虚的东西,不能你手里拿一个,我手里拿一个,往一起磕一下看谁的更硬,所以辩来辩去就是在比谁嗓门大,再不行就该动手了。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对于大多数人来讲,啥都知道点的人,实际上他啥真相也不知道。想知道真相,必须要专,才成成为专家,所以“博士”这个词有点纠结。

只有在道的层面才能即博又知,博知,在佛学中的专业术语叫做遍知。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本宅不是圣人,但也学人家,所以本宅喜欢和大家分享,本宅聊老子里的很多东西,就是在和朋友分享的过程当中分享出来的,共鸣能共鸣出东西,拍砖也能拍出东西来。文字表面上的意思我就不解释了,那是语文老师干的事,本宅干不了,我省省吧。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和前面讲过的无为就是顺应时势而为之,相呼应,争和害就不是无为了,得也是小得,还累得够呛,最终可能还得不到。

再补充一下,无为,可不是啥也不干,“利”和“为”,还是有为的,无为是顺势的有为,越高的高手,为的就越小,以至于无为。

把东西拿出来分享,也是一种无为。

宅客聊老子第81章之三层含义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通过这一句本宅聊聊老子里的另一个规律,老子里的每一句话都有N多层的含义,这个是从纵深的角度讲的,若是从横向来讲的话,老子当中的每一句有象是易经当中的卦象,他讲的是一个抽象层面的象,这个象可以在各行各业,各个事情上找到相对应的规律。

所以读老子的时候,一定要和自己熟悉的专业、行业及周围的事情相对照,找出在这两个维度的印证,这样用不了多久你就会知道老子的奥妙了,会感叹老子的确是“众妙之门”。

先从“纵深”这个维度来看这句话,至少要理解出三层含义,表面的含义,深层的普遍含义,道的层面的含义,简要来说,就是外、内、密三层含义。

外:这句话等同于“忠言逆耳利于行”,对你说的真话一般都比较刺耳,但话说得好听的多半不能信。表层的含义多半是就事论事了,读经典不能满足于在这个层面的理解。很多经典的通俗读物,也都是就这个层面进行解释。本宅在聊老子的时候有时会拿某些人在表层的解释说他解释的不对,或说不太对,是因为即使要把表层的含义解释对的话,若没有对更深层含义的正确理解,实际上也会解释不对的。

本宅有个屡试不爽的经验,就是那些话说的很漂亮,漂亮过了头,就像是个涂了蜡的橙子一样的,这样的人能离远点就离远点吧,嘴里没几句实话,和他聊天都是浪费时间;另外一种人,尤其是第一次见面就指出你哪里有缺点的,这种人都很实在,没什么花花肠子,可交。

夸你的人有时候是说假话,但批评你的人,他总是看到了些什么!

内:内的层面往往是揭示事物表里的真实关系,要透过表面看实质,拿这句话来讲“信”就是本质,“美”就是表面,”言”只是拿个事说这个关系,所以这句话在这个层面,就是讲:反映本质的东西(x)并不一定美,过于美化的东西(x)往往就不反映本质了。把x=“言”一代进去,就是表层含义了。看出来了吧,本宅虽然再聊《老子》,但本宅实际上是个理科生。

在这顺手把横向讲一句,把x换成你所了解的东西,试一下,但是不要太机械了,要灵活一点,比如:买橙子,买面包的时候那种特别漂亮的最好别买。要是太机械了本宅实在也没有办法和你聊老子了,你买了个发霉的面包,烂了的橙子,还对别人说你这是得了本宅的真传。那样的话,8月深圳都会飞雪啊!

密:这个层面才是老子的精髓,也就是“玄之又玄”的那个层面,也就是道的层面。智商有一定余额的人应该已经看出来了,内就是第一层“玄”,密就是“玄之又玄”,老子的81章全都归到了第一章,道才是众妙之门,读不到这的不算懂老子。“玄之又玄”的道,只能意会不能言传,言传就牵强了。

比如这句,本宅牵强的解释一下,诸位意会一下,道无法用语言说明,道要通过其某一侧面来说,道有一个侧面就是信,这个信是超越思维的信,思维层面的信还不是道,有《金刚经》上讲的“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实相就是道。

可能有人开始不服气了,信心清净怎么能是道呢?我不信,(此处举例涉及的是很理智的人,理智的不信都不是道的话,不理智的人的不信就更不是道了,这个推理没有问题吧。)不信一定是在思维当中,而且不信一定是会有根据的,他会说,你宅客某某句就说错了,因此我不相信你现在说的这句话,所以不信是有理有据,有推理,所以一定不是道。

那信就没有根据了吗?先说有根据的信,这种信不是道,因为这种信经不起推敲,比如:有人说,我信你宅客说的东西,因为你前面99句说的都对,这第100句,我信了,他信了,我都不信。

以前有个极为聪明的朋友和我抬杠,反驳我,他说,物理学的定律你信不?

要是一般的战士就直接被呛死了,不要忘记偶是学理科的,和我聊物理,我也是被科普过的,我说你信牛顿的定律吗?爱因斯坦说,他那个还不是真理,是低速状态下的近似;后来量子物理学出来了,老爱也搞不懂了,慨叹上帝应该不会实在掷骰子吧……科学无限接近道,可就是还没到。

没根据的信,那还用说吗?那是迷信。更不是道了。

我了个去的,有根据的信不行,没有根据的信也不行,你想咋滴?

我早就跟你说了,道是说不清楚嘛!清净的信心也是说不清楚的!大家清楚了吗?

宅客聊老子第2章之无为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

大家看老子经常会发现一个规律,有些章节,前面两句和后面两句似乎没什么关联,自己去理解的时候,前面两句理解,后面两句理解了,为什么放在一起,就不想了。这实际上就错过了老子里的很多精华。

实际上在“道”当中,前面和后面就有了联系,这似乎没有关系,又似乎有关系的一转也就是第一章当中讲得“徼”,大家好好去体会一下。

圣人为何能处无为之事,因为他能掌握那种易,掌握那种掌握之后的易,那种级简,简到了极致就是“无为”了。这样就和前面讲的道理就联系起来了。

无为不是一般人干得了的事,一般人干无为的事,就真的是啥也不干了。象本宅这样的宅客,待在家里,和不懂的人说,咱这是无为,知道的都知道俺这是非典型的懒。

掌握了一行当中的无为,你才算掌握了这一行,所以《金刚经》上讲“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就是在任何一行能称贤称圣的,都是掌握了无为法,但无为法之间也是有差别的。

比这低一点的无为,就是顺应时势而为之,你若是10年前买了一堆房子,这几年就对无为而赚钱所体会了。

行不言之教,

言教是所有教里面效率最低的一种,是没有办法的办法的一种教育了,通过说教来改变一个人要比登天还要难。要通过说教想准确的传达信息也很难,一百个人有一百个理解。所以圣人一般不采用噼里啪啦的一阵说的这种教育方法,只有碰到根器很差的人,你不和他说,他根本不知道你在干啥,才勉强的用说。

观擦小孩子在学东西的过程就是这样,当他还不会语言的时候,所有的东西都是不言之教,他学得就很快,慢慢的会说话了,会思考事情了,学习的速度也就降下来了,当成年以后,学任何东西完全依赖于思维的时候,这个时候学东西的速度就是最慢的了,不服气你再学一门语言试试。

在公司里,你若想让员工做到什么,你首先要能做到,就好办,你让别人准时上班,你迟到两个小时来,那恐怕你的制度在严格,执行起来也会有各种问题,因为,人家迟到也会有各种的原因在等着应对。

我有一个朋友,是个残疾人,做一个大公司的CEO,他从来没有强调过上班不要迟到,他甚至不要求打卡,但是很少有人会迟到,他是怎么做到的呢?他每天都提前半小时就拄着拐站在公司的门口,迎接每一准时来上班的同事。想想吧,这个力量有多大,每一个准备迟到的健全的人会承受多大的心理压力,你的任何的理由还说得出口吗?拿得出来吗?

所以说老子里的东西,你不会用,是你还嫩,人家为什么就天天在用呢!

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

当你行不言之教的时候,大家其实都在按照你的想法去做了,你不需要再去做更多的干预,由于大家都是主动去做的,你才能无为嘛。

功成而弗居。

干成了也别居功,说,你看都是我无为搞的好吧!天下有这种傻冒吗?下次大家不理你的无为了,你无为厉害,你自己一边无为去吧。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由于不居这个功,公道自在人心,这个功谁也拿不走。

落在实处,能居的功,将来都有可能被拿下去。

什么王最牛,就是无冕之王,他的冕不是带在头上或是锁在保险柜里的,他的面是在没一个人心里,这种冕谁能夺得去,他想去夺,都找不到该去哪夺。

老子里反复说明,把有形的化成无形的厉害和智慧,有形的东西堆在那,早晚会出问题,不如趁早化成无形的,这样别人想拿也拿不去。和绅当年会不会想到这一点呢?

宅客聊老子第2章之有无相生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接着老子又讲了一些相对的概念之间的关系。

有无相生,有人解释说,有“有”就有“无”,没有“有”就没有“无”,两个概念是相对的,没有了一边的概念,另一边的概念也就没有了意义,这么解释道是没有错,但若经常读老子的就会发现,这么解释似乎并不符合老子的调性。

老子里面每一句都是有非常深刻的哲理的,应为这样才被誉为万经之王,怎么只会和大家讲有和无是个反义词,反义词间又有联系,有“有”才有“无”,其实老子要讲的是根深的哲理,有和无是一体的,只有是一体的,才能相生,就像你的手心和手背一样,这面是有另一面就是无,有一定伴随着无,无也伴随着有,以前弄书一本要跑趟书店,那时后基本买一本看一本,现在有了电子书,kindle之类的,一下往里装个1、2千本是正常事,有太多的选择了,实际上真正能认真看完的书就很少了,这就是有和无。

科技进步从根本上说是提高效率,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出现了,效率的确提高了,可我们却更没有时间了,这就是有和无。

想一想第一章的“常有”,“常无”,在有无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这也是道,是中道。即使在这个高科技的年代,你只会过得更好,而不会过得更累。

难易相成

很多时候碰到一个很难的事情不知如何去做,要想到这句话,难和易也是一体的,把难分解成几个易,或找到一个易的窍门,问题就解决了,老子后面的第63章也讲到了“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当你看到一个看似很简单的东西,你应该能看到后面的难度,才不至于使你看起来浅薄。“易”是这是这个世界的规律,所以中国还有一本古老的经典叫做《易经》,等以后本宅也会讲一讲,一个东西当你还认为它很繁杂的时候,你即使考试得了100分,那你也是没有掌握这个东西。当这个东西你闭着眼睛都搞得定的时候,即使你说不清楚,但是你已经掌握了。

举个难易相成的例子,比如织毛衣,在本宅看来,这可比登天还难,但是那些会织毛衣的人,一边看电视、一边聊天,一边还能织得一点不差,还能织出各种花样。织毛衣复杂,但是它由几种最近本的织法组成,当你还是认为这个东西有点难,虽然你能说明白毛衣是怎么织出来的,你还是没掌握,当你也能一边看电视一边织,甚至象本宅的妈妈能一边睡一边织的时候,说明你已经掌握了。

后边几个长短、音声就不解释了。道理是大同小异的,大家要能举一反三才行。

宅客聊老子第2章之美与恶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有人说读了老子,虽读了很多遍,有所理解,但还是不会用,那就是还理解的不够深刻。老子里的内容深刻,要反复的去琢磨。每一年都应该把每一章都细细的品味一边,你的人生经验成长了,你对老子的理解就又深了一层。

老子又叫道德经,实际上必须得是有德的人才可以去学它、用它,小人要是学了老子,那真的是祸害人,实际上他自己也没什么好果子吃。所以也有人说,《老子》是阴谋的鼻祖,那是要躲在被窝里看得,看完要压在枕头底下的,千万不能让别人看到。你要是个心术不正的小人,就那么看,不错;你要是个堂堂正正的人,这书上讲得都是道和德,根本不用藏的。

为什么说了这么大一堆呢?当然和这一章是相关的。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人人都追求美,这是个本能,但若是给美加上了一个标签,就从本能变成了分别和比较了,这一比较就坏了,有美就有不美,不美就是丑,就是恶,在没有标签之前这个美是纯的,有了标签之后,有聪明人,上面说的小人,就动起了脑筋,不久山寨的就出来了,更有甚者,动用手段使自己变成大家认为的没的,这下好了,本来一个好好的“美”,最后变成这么乱其八糟的“恶”。

懂了美如何引发恶,就知道善如何变成不善了。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本宅负责举一,反三的机会留给大家吧,给大家一点想象空间。

老子是告诉我们这些分别是怎么产生的,我们应该知道这些分别,看破这些分别,在看破分别的情况下去运用无为的智慧。

宅客聊老子第68章

善为士者不武,
善战者不怒,
善胜敌者不兴,
善用人者为之下。
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
是谓配天古之极。

善为士者不武,与国之利器不可示人,相对应。

善战者不怒,《五轮书》和《教父》当中都说,大意是和敌人千万不要动怒,因为那样会影响你的判断,而会做出不正确的决断。

善胜敌者不兴,兴是什么意思,就是咋唬的意思,实际上越咋咋唬唬的人就越没有能耐的人,因为内心的胆怯所以才需要外表的咋唬。真正牛逼的人是不需要咋唬的,一招制敌。

善用人者为之下。所有管理的精髓都在这句话上来,现在很多小领导,牛逼得不得了,咋咋唬唬的,好象是谁家的老太爷一样。属下畏惧你的淫威可能会按照你说的做,但做的时候也会暗地里挖个坑,随时准备把你埋了。看你还能咋唬多久。

刘备在这一点上就很牛逼,实际上他才是有智慧的,哭哭啼啼的问别人,别人一逞能就说,这有何难,就帮刘皇叔把事给搞定了,这才是牛逼的领导,领导了别人,别人还不知道,还以为自己牛逼。

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

最傻逼的领导,就是和属下争功劳的,什么事情搞定了,就说,看还是我领导有方吧,你们学去吧。下次属下不配合了,你自己干去吧,这哥们就彻底完蛋了。

但是时过境迁,现在很多领导的领导也实在没水平,你要不和属下争,领导的领导就真的认为,要你这个人有什么用。艾玛亚!熵增了,看来老子里的很多东西也要正着理解,反着用了。没办法。

是谓配天古之极。

赞叹一句,不解了。翻译成现代汉语–这才叫N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