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有慈悲心还不行,智慧是必须滴

讲一个笑话,朋友圈有个哥们放了几张放生的照片,在大海边几只乌龟尾巴朝着大海,龟头朝着他。

这哥们配的文字是,乌龟很知道感恩,几次放到海里都爬回来像是向他们感恩。

于是乎他们又花了300元租了个大飞,开到海中央,终于成功放生。

我勒个去!人家是乌龟,巴西龟啊!不是海龟啊!

这不相当于救你一命,然后把你扔在太平中心了嘛!

阿弥陀佛!这些龟死得太冤了!

为了那个哥们不太难堪,他和龟的合影我就不发了。

乌龟

 

为什么中国的传统节日多数都和吃相关

前几天平安也和几个朋友聚餐,席间有人说平安夜要吃苹果,平和苹同音嘛。于是乎本宅从心里感觉这是个被中国化了的一个概念。

赶紧百度一下:在国外平安也吃苹果吗?

没有的事。

于是联想,为何中国的传统节日都会和一种吃的东西挂钩呢?正月十五,吃元宵。八月十五中秋节吃月饼,五月初五端午节吃粽子。

100年前农业社会,吃点好的不容易,所以过个节,以此为由头吃点精品。100年后产生的很多节,好多就不和吃的东西挂钩了,所以我们就没听说,38妇女节吃点啥?

54青年节吃点啥?

61儿童节吃点啥?

81建军节吃点啥?

10。1国庆节吃点啥?。。。 。。。

吃已经不需要。所以领导一高兴,大家需要休息,放半天假!

什么时候过节的时候,即不是吃东西,也不是放假,而是用上一天班,通过累个半死,估计那啥那啥就实现了。

吃圣诞树

这孩子的老师不错

透过徒弟看师父,这孩子的老师不错!

拳中楷书。一笔一画。笔笔到位。

有知道这孩子打的是什么拳的吗?或者知道他的老师是谁的?赶紧和本宅联系。本宅兴趣大大滴。

本宅在一个从来没有听说过的网站,叫什么facebook的上面,看到的,赶紧拿来和大家分享:

如何看待占卦的吉凶?

你若懂得易经的精髓,甚至中国古代的一点文化,你就知道,吉凶是相依存的,没有绝对的吉凶,塞翁失马,都听过吧,不多解释了。没听过自己度娘去。

有些外行人经常问些外行话,比如说,“易经里哪个卦好?哪个卦不好?”,问得叫人哭笑不得,我只能回到“都好,都好”,本人现在和二叔学到了,“和外行讲,有什么意思”,所以本宅碰到外行只讲一个字“好”或者四个字“阿弥陀佛”。

说白了,吉就是“顺利”,凶就是有“障碍”,要这么去理解。而不要单纯的理解成为,吉凶祸福。

易经的易有一个含义就是“变易”,事物时刻都在变化的,要从卦象当中,看到是何障碍,如何避免障碍,如何突破障碍,如何在与障碍相处,如何在障碍当中捞好处。在所谓的凶中找吉。同时在顺利中看到危机。这才是易经卦象要表达的东西。

本宅看过几个成大事者的八字,那简直是障碍重重,但是你牛逼,你能突破障碍那就是伟人,你一生顺利,啥障碍都没与到过,你也是伟人,是“萎人”。

本宅的博文为何只有一屏?

本宅的博文为何只有一屏?

其实是本宅的职业病,本宅以前是程序员,一直本着一个原则,一个函数或者方法,都应该在一个屏幕当中显示完,这样读起来方便,思路清晰。

这也是顺应时代,自从有了方便的智能手机之后,网络上到了4G,大家的时间都碎片化了,看的东西也碎片化了,本宅现在上网,就不喜欢看结构化不强的长篇大论。

看标题,知道内容了,或者内容自己没兴趣就不看内容了。

点开内容,看结构,看完结构看细节,现在都是这么看东西的。

如果你要说一个东西,尽量用一屏把他说清楚,如果不行,就进行拆分,通过结构和短文说清楚你要说的东西。如果没有能力这样说清事情的人,说明他自己实际上也是混乱的。

是骡子是马,写点东西,出来溜溜。

卦能反复占吗?

刚才有一个很好的朋友和我说,他最近要干一件重要的事,刚刚占了两卦都是凶,(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近本宅者会占),让本宅再给他占占。

本宅没有给他占,《蒙》卦上讲“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翻译成白话就是“你第一次占,老子告诉你结果,你反复问,就是不信喽,不信就不和你讲了”,大概就这个意思。

占一卦的时候,一定要郑重其事才可,古人要沐浴更衣焚香的,实际上就是简单起一卦也是有仪轨的(改天我有空找个证据给大家看看)(标黑省着自己忘了)。简单说就是不要儿戏。

尤其不能当占的结果自己不满意,就立刻再占一卦,以前有个朋友遇事必打卦,而且反复打,本宅就和他开玩笑,我说你打去吧,直到打出一个令自己满意的卦象为止。

也不是说完全不能反复占,你要发个大愿,比如:此事若成,我将如何如何,若如此,请上天再次垂相。然后再占一卦。但是此愿必还,也不可儿戏。

总之,你儿戏天,天就儿戏你。你游戏人间,人间就游戏你。

六祖他老人家当年的偈子到底是怎么写的?

通行版是这样写的,大多数人知道的也是这个版本: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个版本的见解有些偏空。

请大家再来看看敦煌版的。

敦煌市博物馆藏敦煌本《坛经》中的这段偈子:

敦煌坛经偈01

这个是《旅顺博物馆藏敦煌本六祖坛经》

敦煌坛经偈02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又偈曰
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
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两个敦煌本的除个别字不同,见解的却比通行本的高。

建议大家要两版本互参的来看。

 

头应该怎么摆在脖子上?

几乎所有活着的人,脑袋都在脖子上,在上面就对了吗?

又几乎所有的人在成年之后,脑袋在脖子上的位置都已经不对了,这样就会引起很多健康的问题,比如:颈椎病,由于脑部供血的问题引起的头痛,甚至有些人过早的头发就白了也和这个有关系。

看图吧,不多说了,A是对的,应该保持这个姿势,如果碰到这种外形的人,又是个修行人,这个人很可能是行家。

B由于气不足人往下一堆,脑袋就耷拉下来,阳气不足,没精神头,活着都累;

C虽然挺直了,但翘个下巴,督脉在玉枕处上不去,在下颌处下不来,脑袋就成了个光杆司令了,这种外形的人多数是自已为是的活着,其实只是活着而已,能通过思维了解世间,但了解不了人生,更了解不了天,因为他的天地都是不交的。

头的位置AB 头的位置C

本宅原来是B,现在是C,最终看看能不能掰成A。(开顽笑,愚痴的人别把这个顽笑当方法来用)

智还是知?

本宅今早读道德经的时候,读第十九章,读到:绝圣弃智,民利百倍,感觉有点不大对。

通行本的确是“绝圣弃智”,本宅感觉应该是“”,而且这中感觉极为强烈,遂翻文献。

终于证明了本宅的感觉是对的。

绝圣弃智

马王堆的帛书本,均为“知”。

智为“道”,须臾不可离的东东,怎可能弃之。

可弃的为知,知与识相对,是此岸的事,“知”有概念有思维,儒释道的修行,都是要弃这个知的(我说的是修行,别和我拽文),弃知之后的知为智,为道,绝非断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