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都是软件

鹦鹉螺杂志的文章,

Is Matter Conscious?

Why the central problem in neuroscience is mirrored in physics.

文章的观点简单的概括就是:我们所看到的一切,更象是软件,因为它们是逻辑和数学的结构,那啥是硬件呢?本体。

这个观点实际也不算新鲜,大家可以去查查,叫做“两视一元论”。

如果你足够的open,足够的smart,以往只有通过实修,或是只有靠“接受”(信)的中国传统的哲学观点,实际上也能想出来,现在老外不就想出来了吗。

只有一切都是软的,才有解脱的可能。

下面是个黑白照片,不要被大脑给骗了,他骗你好久了!

黑白照片

六祖他老人家当年的偈子到底是怎么写的?

通行版是这样写的,大多数人知道的也是这个版本: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个版本的见解有些偏空。

请大家再来看看敦煌版的。

敦煌市博物馆藏敦煌本《坛经》中的这段偈子:

敦煌坛经偈01

这个是《旅顺博物馆藏敦煌本六祖坛经》

敦煌坛经偈02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又偈曰
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
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两个敦煌本的除个别字不同,见解的却比通行本的高。

建议大家要两版本互参的来看。

 

头应该怎么摆在脖子上?

几乎所有活着的人,脑袋都在脖子上,在上面就对了吗?

又几乎所有的人在成年之后,脑袋在脖子上的位置都已经不对了,这样就会引起很多健康的问题,比如:颈椎病,由于脑部供血的问题引起的头痛,甚至有些人过早的头发就白了也和这个有关系。

看图吧,不多说了,A是对的,应该保持这个姿势,如果碰到这种外形的人,又是个修行人,这个人很可能是行家。

B由于气不足人往下一堆,脑袋就耷拉下来,阳气不足,没精神头,活着都累;

C虽然挺直了,但翘个下巴,督脉在玉枕处上不去,在下颌处下不来,脑袋就成了个光杆司令了,这种外形的人多数是自已为是的活着,其实只是活着而已,能通过思维了解世间,但了解不了人生,更了解不了天,因为他的天地都是不交的。

头的位置AB 头的位置C

本宅原来是B,现在是C,最终看看能不能掰成A。(开顽笑,愚痴的人别把这个顽笑当方法来用)

智还是知?

本宅今早读道德经的时候,读第十九章,读到:绝圣弃智,民利百倍,感觉有点不大对。

通行本的确是“绝圣弃智”,本宅感觉应该是“”,而且这中感觉极为强烈,遂翻文献。

终于证明了本宅的感觉是对的。

绝圣弃智

马王堆的帛书本,均为“知”。

智为“道”,须臾不可离的东东,怎可能弃之。

可弃的为知,知与识相对,是此岸的事,“知”有概念有思维,儒释道的修行,都是要弃这个知的(我说的是修行,别和我拽文),弃知之后的知为智,为道,绝非断空。

《大智度论》当中对信心的描述

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如是义者即是信。若人心中有信清净,是人能入佛法;若无信,是人不能入佛法。不信者言是事不如是,是不信相;信者言是事如是。譬如牛皮未柔不可屈折,无信人亦如是;譬如牛皮已柔随用可作,有信人亦如是。复次经中说信如手,如人有手入宝山中自在取宝;有信亦如是,入佛法无漏根、力、觉、道、禅定宝山中,自在所取。无信如无手,无手人入宝山中,则不能有所取;无信亦如是,入佛法宝山,都无所得。

以上是原文。

中间的这个比喻太妙了,无信人如未柔的牛皮,有信之人如牛皮已柔,随处可用。

所以禅修若在师父的指点下,长期没有进步的,就是你这个牛皮没柔,还是个硬牛皮。哪硬自己去找吧,一般人碍于面子是不会给你指出来的。

大智度论02 大智度论01

学佛的,禅修的都应该体验一下VR

强烈建议,每一个学佛的,禅修的都应该体验一下VR(虚拟现实),为什么呢?

在VR当中你进入了另外一个世界,也是一个很真实的世界,三维的,并且是全视角的,你一转头,就可以看到那个角度的影像,非常真实。如果你忘记你的存在,那你就会以你是存在在VR的场景当中。

但那一切都是假的!你认为的空间,原本就没有,是你的大脑加工出来的。显现和空同时存在,显空不二。

观一下VR的体性,有利于在禅修上修胜观。

佛陀当年就是想让弟子们知道,我们所处的当下就是一个VR。

好好参去吧。

 

自己动手体验一下虚拟现实

本宅非常喜欢探索未知的领域,不过有点手懒,这个东西在一年前就听说了,一直想动手做一个,可是一直没下手。这个毛病一定要改。

体验还是非常不错的。

怎么玩呢?

1、上淘宝搜一个,关键词,“3d眼镜”“虚拟现实”

2、收到货之后自己把它搞定。

3、手机上安装个app,比如:暴风魔镜,还可以在app store当中搜”vr””cardboard”.找到一堆相关的应用,就可以玩了。

非常爽,每个人都应该去体验一下。虚拟的现实很逼真。

vr01 vr02

positive and possible

“positive and possible”是我在一个香港朋友的名片上看到的,当时立马就向他请教,为何将这个短语印在名片上?

他说凡事要从正面去想,要看到达到正面结果的可能性,然后利用一切可能使之变为可能。

这段话对本宅的启发太大了。

周围有很多聪明的人,他们非常善于发现别人的缺点,和所面对事情的风险及负面结果,他们的一生都在避免失败,避免遭遇风险,他们的确很聪明,他们躲过了风险,可同样也躲过了很多的机会。

本宅从善如流,已将自己微信的签名改为“positive and possible”

学习型的本宅,刚刚参加了一个朋友做主讲的“正面管教”的培训,确实有收获啊!

等本宅有空时慢慢分解。

觅心会有点累

写给和我是一个传承的兄弟的(不是的可以绕开):

为什么说修觅心法的过程当中会有一种累的感受?

举个栗子:先不管拉登已经被找到的事实,我们回到拉登还没有找到的那个时刻,全世界都在找拉登,你也在找,美军也在找,当时都没有找到。你不累说明你找的不够仔细,你所得到的没有找到的结论,实际上没有任何价值,要让你象美军那样去找,你说累不累。

本宅诗性大发,赋诗一句:

要说觅心有多细,想想美军找拉登

写道这里本宅才发现这真是个好例子。找的过程,你有什么工具,美军有什么工具!

美军有雷达,有卫星,你有吗?

所以修觅心法时也要有雷达和卫星,那就是修止的功夫,你要有有相定和无相定的功夫才行,若心还在散乱的状态就去跳级修觅心法,好比是用你的大近视眼在你们家楼下找拉登。就不要再闹了!!!

开灯